M :意大利和中國之間存在的差異正是我來到上海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我相信對任何人而言,學習這一過程應該主要建立在不斷有所比較的基礎上。在一個全新的環(huán)境中,我不僅學習新的文化,還大大提高了我對各種文化的理解。當我在歐洲其他地方居住并工作時,我開始更好地理解意大利文化;現(xiàn)在我住在中國,我發(fā)現(xiàn)自己能夠更好更深地理解歐洲以及整個西方文化。
重新發(fā)現(xiàn)我們兩種文化之間的相同之處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。意大利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的相似之處比人們想象的要多。我已經發(fā)現(xiàn),中國是一個非常能夠激發(fā)藝術家靈感的地方,即便是看似丑陋或者令人不快的事情也能形成創(chuàng)作的靈感來源。我的很多工作都要感謝我在街頭認識的普通中國人。中國人非常熱情,愿意幫助別人,即便他們拒絕我時,也是以一種非常禮貌的方式。
B :所以你認為藝術家、設計師和其他創(chuàng)意人在中國可以找到更多的創(chuàng)作靈感?
M :至少中國是一個對于藝術家的個人發(fā)展有潛力的國家。在這里,有很多機構和個人愿意投資新生事物,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。但問題也存在,比如因為不夠規(guī)范操作,投資者必須在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運作方式,這是一個非常累人的過程,自始自終都非常累人。而且,非常重要的一點是,這里缺少一個能夠理解和欣賞原創(chuàng)的受眾群體。
在過去20 年進入中國的絕大部分新事物和新理念中,有部分創(chuàng)意因為發(fā)展得過于迅猛,導致應有的配套發(fā)展沒有跟上,結果該部分創(chuàng)意在運行過程中出現(xiàn)很不穩(wěn)定的情況。雖然產生了一些非常好的事情,但似乎只是例外,仍然還需要時日來看到更多可持續(xù)的、好的結果產生。
B :在你最近的作品中,你想表達什么?你的重點在哪里?
M :我對“表達什么”不感興趣。我的作品沒有任何“信息”,我盡量不作任何評判。我的目標在于通過姿勢、行為和物體,詩性地就某個特定目標或者理念展現(xiàn)一些顯而易見的元素。如果因為我對某個事物的重新闡釋,能夠激發(fā)人們重新思考,產生新的觀點,不管他們得出什么結論,我就非常滿足了。我同時在做很多作品,探索在這個新的全球化時代東西方文化之間的關系。事物的內部機制比外部形式更讓我感興趣。比如,每當我閱讀意大利雜志上關于中國的文章和新聞時,我總是對翻譯造成的誤解非常感興趣。因為翻譯的誤差,也因為自身的無知,意大利讀者通過這種扭曲的方式曲解了關于中國的信息。而我對這種誤解如何產生的興趣遠大于新聞本身。
B :你在藝術創(chuàng)作中遇到過什么樣的挑戰(zhàn),又是如何解決的?
M :我認為最具挑戰(zhàn)的部分是我不想顯得過于淺露直白。在我理解中,藝術是“不安全”的。一個好的藝術作品應該是激烈的,能夠在觀眾中激發(fā)能量。為了做到這一切,我在孕育藝術作品的時候自身必須充滿能量,我自己必須激烈。我對某個理念充滿興奮,對可能出現(xiàn)的結果充滿好奇。每時每刻我都必須把我自己向前多推一點,再多一點。我必須承擔著也許不能成功的風險和可能出現(xiàn)的所有意外。如果結果很好則非常令人愉快,但一旦相反則是災難性的。
7月15日在外灘3號香格納畫廊,我和一群藝術家將進行的《舒服》表演,對我來說就是個全新體驗:在那么多觀眾面前進行表演,而且之前還要布置一系列復雜的裝置。盡管一同表演的藝術家都是天才,盡管事情到目前為止進展得異常順利,但我還是緊張得一塌糊涂,每天夜里睡不好。
B :關于上海和其他,還有什么希望跟《外灘畫報》的讀者分享的?
M :我已經說了很多。不過我必須告訴大家,我非常喜歡上海。我僅僅希望這座城市的居民們不要把歷史從這座城市里剔除出去,代之以所謂現(xiàn)代主義或者什么未來主義的古怪建筑—否則大家必將在不遠的將來為此后悔。